▍Air Max系列發展史
- 1987年Max第一雙氣墊鞋Air Max 1橫空出世
- 1995年「跑鞋之王」Air Max 95 誕生
- 2017年爆紅的Air Max 97 誕生
- 1998年第一雙Air Max 98 誕生
- 2015年雪藏多年後,第一雙Air Max Zero終於登場
如果你是一個愛運動潮人肯定知道每年3月26日是什麼日子,沒錯這一天就是今人興奮的Air Max Day。從2014年開始Nike決定將3月26日定為品牌官方的Air Max Day,既能作為紀念同時也向新一代的Sneakerhead 推廣 Nike Air Max 文化,同年,Nike在上海總部舉辦了第一屆Air Max Day。這個Air Max到底是有何神通能讓Nike為它辦一個如同節日一般的狂歡呢?
要說起Nike公司科技史上影響最長遠、資歷也最深的一個科技的話那就當屬Air Max了,至1987年面世至今也整整30歲了,2018年的3月26日它將迎來自己31歲的生日,真的不敢想像,我腳上的氣墊竟然比我都老,這種至今都讓我覺得神奇的科技,在31年前就出現在人類的腳上,不禁感嘆科技的偉大。
▍什麼是 Air Max
說了這麼多,都快把Air Max吹炸了,到底Air Max是什麼呢?
作為Nike最為龐大的家族之一,Nike Air Max自1987年推出以來,時不時的推出一些特別紀念款、合作款、復刻款、限量版,導致發燒友們常年高燒不退。而說到Air Max就不得不提及到Marion Frank Rudy和Nike首席執行官Mark Parker了,因為Air Max的精髓設計——氣墊就是源於他們的巧手。Marion不僅是Nike簽約的獨立發明家,他還有另外一個身份,那就是NASA的航天工程師。他們利用高壓氣體,填進高密度的PU包裹內,壓縮空氣而創造出如今的Nike Air技術。
▲Marion Frank Rudy本人
簡單來說就是以高壓的方式,將Nike大分子的氣體注入到特質的合成橡膠氣囊內(也就是我們俗稱的氣墊),氣墊中的氣體不會因外來衝擊力而流失跑沒,而是不斷在內循環工作,當受到外來壓力時氣囊內的氣體就會通過擠壓而產生緩震效果;Max和同胞兄弟Nike Zoom相比兩者都為氣墊,在本質上它們是一樣的,只不過Max比Zoom更厚、而Zoom更薄同時內部富有纖維,所以相比較Max緩震效果更好可是在回彈上卻大大不如Zoom。它兩最大的差別就是:Zoom輕快回彈而Max雖然笨重可更為緩震(所以更適合大體重跑者)。
其實Nike Air技術最初反響一般,很多人都杞人憂天地認為把緩震單元設置在中底夾層之間容易被戳穿 。然而在這過往的30年間,一共有超過9728款Air Max鞋款釋出,成為Nike最具象徵意義的跑鞋系列,而這個故事從Air Max 1開章。
在1987年,第一雙Nike Air Max 1橫空出世,立馬打消了人們這些無理的擔憂。Air Max 1的設計理念就是為了注入更多的空氣到鞋底,使得緩震效果最大化,同時生產簡單化,打造出了創時代的可視氣墊。作為Nike Air Max的元老級跑鞋,在過往的30年間,Air Max 1已經釋出了無數復刻版、聯乘版以及限量版鞋履,深受用家喜愛。
▲atmos x Nike Air Max 1「Curry」經典配色
▍Nike Air Max Zero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在Air Max之前還有這一雙鞋,這雙鞋才是Air Max傳奇真正的開始。它就是Nike Air Max Zero。
可以說是第一代之前的第一代,它是Air Max 1的前身,由Nike傳奇設計師Tinker Hatfield設計,是真正意義上第一雙從設計概念就帶有可視Air Max的款式,但是由於超前的設計理念以及超越當時技術的科技要求,這雙Air Max Zero並沒有在當年真正發售。
這騷氣的黃色,這前衛的設計,果然超越了時代。
▍Nike Air Max 1
雖然Nike Air Max Zero奪得了Air Max的一血,但是Air Max真正的老大還要數NIKE Air Max 1了。
Air Max 1是第一雙真正在量產中搭載了開窗式Air Max技術的跑鞋,Nike首次將可視Air Max氣墊呈現在眾人眼前。
首款搭載了可視式Air Max科技的Air Max Zero普遍得不到大眾看好,因此只能暫時存在於設計圖上,但是由於Tinker Hatfield的堅持與遠見,在他的不斷推動下,Air Max 1才得以降生,此刻想來,在眾人不看好的情況下力排眾議,如此的遠見卓絕,預見未來,也不過如此。
在Air Max 1使用的第一代Air Max技術之前,所有搭載Air技術的鞋款都是把Air氣墊鑲嵌在鞋內的,並且在Air Max 1推出之前,Air氣墊變得越來越薄,越來越小,但是這並不能發揮這種技術的最大優勢,於是Air Max技術要實現在氣墊內注入更多空氣,為穿著者提供更強的緩震性能。
▍Nike Air Max 90
為了追求極致的腳感,NIKE並沒有停下腳步,繼續創新,又一次製造出了一個經典,Air Max 90。Air Max 90採用的Air Max技術與Air Max 1形態一樣,不同的是,Air Max 90減少了發泡材料的使用,因此能夠為更大的Air Max提供足夠的承載空間,這也讓Air Max能夠被注入更多的空氣,對比Air Max 1來說,能為穿著者提供更強的緩震性能。
▍Nike Air Max 180
「回顧Air Max歷史,尤其是1987年到1993年之間的歷史,你就會發現區分每一代產品的一個主要標準就是新一代產品都會比上一代能容納更多的空氣量,而發泡材料則用的更少。發泡材料會損耗,但空氣不會。」Nike設計師如此說道。
作為Nike的資深鞋迷應該不難發現,Air Max的每一代氣墊都會永遠比上一代更能容納更多的空氣,發泡材料的應用也會大幅度削減。在1991年,Nike推出了首款180度可視氣墊緩震技術的跑鞋,也就是Air Max 180。這款跑鞋在擴大Air Sole空間的同時,還最大限度的降低了發泡材料的使用量,因而深受人們的青睞。
▍Nike Air Max 95
隨著人們對完全不使用發泡材料跑鞋的追求,Air Max 93應運而生,實現了吹塑成型法的首次成功應用。而在1995年,Air Max 95更是帶著兩個獨立的吹塑成型Air Sole單元誕生,同時,前腳的氣墊也被視覺化。在過往的22年間,Air Max 95的文化影響不容小覷,一直高燒不退。
Air Max 95不僅在Air Max的放置形式上做出了創新,並且Air Max本身的外觀設計也區別於前輩做出了重大變革,中底設計基於人體的脊柱構造,是整體設計的核心。尼龍孔眼代表了肋骨,而分層式面板和網眼象徵著肌肉纖維和肉體組織,這對於前幾代的Air Max來說都是一次離經叛道的嘗試。
▲size?x Dave White x Nike Air Max 95聯乘系列
Air Max 95「GREEDY」的釋出更是超越原款,融入橘色、葡萄紫、熒光黃和彗星紅在內的元年四款標誌性配色,來詮釋它廣為流傳的Max 95文化,成為 Air Max家族中最受熱捧的跑鞋之一。
▍Nike Air Max 97
在Air Max 95使用了前後Air Max技術後,Nike在如何把兩塊獨立的Air Max單元連接起來這個問題上想盡辦法,如何能兜住足夠長的融膜,從而閉合全掌長度的的Air Max,在歷經多次研發和原型開發後,終於在Air Max 97上,Nike攻克了這個難題,成功把全掌一體的Air Max 97推向世界。
在Nike Air Max 97上,一塊貫通全掌的Air Max氣墊向世人展示著Nike無與倫比的研發技術以及超前的科技水平,成為了日後全掌Air Max運動鞋的典範之作。
其中銀子彈的OG配色更是經典中的經典。
▍Nike Air Max 98
除了性能,人們也開始關注鞋子的外觀,Nike Air Max 98的出現,在當年成為球鞋圈的新焦點,科技感受濃厚的鞋身,以及經典的全掌開窗氣墊,讓這雙 Air Max 家族成員頗具個性的同時,也有不俗的穿搭效果。
當16年的來臨,NikeLab選擇使用Air Max 98與Supreme聯名的時候,她終於已經迎來了春天,正是這次聯名,才讓世人真正一睹她的美顏,銳化過的Mini Swoosh、360°環繞鞋身的3M反光條、可視化的全掌Total Air氣墊,18歲的她終得到了眾人的注視,而她也猶如18歲花季少女一般,在2016年牽手Supreme盡情綻放她的光彩。
這三十年來風風雨雨它伴著Nike從最初的兩手空空再到現在的全球運動巨頭,身後無數的榮耀辛酸都伴隨著圍繞著這一傳奇般的科技,雖然沒有喬丹鞋那樣的華麗,沒有Nike Air Force 1那樣百搭,但它們一直都在默默的扮演這守護者的角色,在你的腳下。有人說它老了說它不行了,我並不這麼認為雖然有著一個老的資歷擺在那邊但它同樣也在不斷地進步從未有停止過革新的腳步,隨著今年來複古風的襲來,Air Max憑藉著復古的外形又一次來到了時尚的前沿,30年的歷程到今天這是它的一個魂歸的終點,可同樣的這也是一個屬於它的全新的起點。
— End —